7月28日,科大讯飞高级别高水平多语言基座大模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上海举办。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亚洲、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约30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各界代表,10位行业资深AI专家进行了主题演讲。
围绕“共建智能语言新生态,赋能全球数字文明”主题,各国专家共商推进多语言AI技术普惠发展新路径,探索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AI治理体系,以技术创新助力“全球南方”国家跨越数字鸿沟,充分展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国际合作格局。
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刘聪在主题演讲中提出:“我们希望构建全方位的多语言大模型和它的应用,给世界提供第二种选择。”
刘聪介绍,最新升级的星火大模型X1可以支持130多个语种,在阿语、德语、法语、韩语、日语等重点语种整体效果已处领先水平。通过混合语种路由等技术创新,星火语音大模型支持100个语种语音识别,支持55个语种语音合成,效果业内领先。
刘聪在演讲中还系统阐述了讯飞星火多语种多语言大模型的下一步研发计划。他提出,未来的多语言模型将围绕三个核心方向展开:一是推进“语音+文本”多模态数据的共建共享,打通不同模态之间的语义壁垒;二是打造具备原生多语种语音能力的大模型底座,增强模型对全球语言生态的原生感知力;三是构建融合跨语言知识迁移能力的多语言通用大模型,实现不同语种间的知识迁移与泛化能力提升,全面支撑全球多语言AI应用发展。
科大讯飞智算业务部副总经理张骁认为,中国智算产业发展迅猛但面临效率挑战,行业普遍存在算力迭代过快、实际可用算力不足、存量算力使用效率偏低等痛点。针对这些挑战,他提出需要在“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基础上,引入“应用+生态”形成五要素集合的解决思路。张骁表示,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算力高效调度和开发者生态建设,能够让算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智算产业健康发展。
由于数字化语料稀缺,全球主流大模型对低资源语言的支持严重不足,小语种国家面临AI边缘化风险。如何弥合这一数字鸿沟,成为此次研讨会各国专家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此次研讨会展现了中国多语言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丰硕成果。随着讯飞星火X1的全面升级,其多语言能力扩展至130余种,在翻译、推理、文本生成、数学等核心能力上已能对标国际一流大模型,特别是在幻觉治理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大大提升了大模型在行业应用中的可靠性。
至今,科大讯飞多语种技术已为华为、比亚迪、海尔等中国企业的1.2亿台套设备提供语音交互支持,涵盖23种语言,并在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实地落地,为“中国智造”走出去提供语言与AI能力保障。在AI技术生态建设方面,科大讯飞已开放813项AI能力接口服务全球53万开发者,其中272项AI能力专门面向多语种需求。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AI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刘聪表示,科大讯飞将以“技术赋能+生态共建”双轮驱动,携手全球伙伴共建开放平台,共享技术成果和应用场景,用“中国智慧”助力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弥合智能鸿沟,共同构建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生态。(闫宇)